城市旅游网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

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

时间:2023-06-01 11:53:46 来源:新华社

用大铁锅演示中国天眼原理、带孩子们用塑料瓶造“火箭”冲上百米高空……近年来,越来越多科普短视频成为网络爆款,不少专家、教授、院士拥有百万粉丝,高端、艰深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有趣的面貌进入公众视野。

科普“网红”吸引百万粉丝

手握一根塑料管,轻松地“驱赶”一束塑料丝,塑料丝神奇地飘浮起来,如同一只章鱼在空中游走。这是令退休物理教师唐守平走红网络的一段短视频。作为科普“网红”,唐守平在抖音平台拥有近百万粉丝,先后发布300多个科普视频,多条短视频播放量达2000多万次。


(相关资料图)

“商品名叫七彩神仙,正式名叫盘丽鱼属,长得跟个盘子似的……”这条幽默的生物鉴定视频播放量超460万,制作者为B站的“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在B站上,以“实时讲解+原创动画短片+专家出镜解说”为特点的大量科普短视频播放量很高,一批科普从业者也由此“出圈”走红。

在此之前,人们对“网红”的印象标签主要为“颜值漂亮”“善于带货”。而时下,不少短视频平台推出的科普“网红”,不“以貌取胜”、以传播知识为目的,也同样吸引大量粉丝。

他们或是退休的教授、院士,或是在医卫、自然、考古等领域颇有心得的专业人士,又或是专门从事科普教育的知识达人,粉丝量从几十万到数千万不等。他们的视频不仅点击量高,且与网民互动热烈,常常引来大量点赞、留言,评论区里更有很多人在不停地刨根问底。

《2022抖音知识数据报告》显示,抖音知识类内容呈持续增长态势,知识类作品发布数量增长35.4%。截至2022年10月,抖音万粉知识创作者数量超50万,同比增长69.6%,其中科普类创作者数量增长达80.4%,认证的教授数量有近400位,涵盖医学、物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集体走红的“流量密码”

不少科普“网红”表示,踏入互联网的目的是激发年轻一代的科学兴趣。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在抖音拥有逾470万粉丝的科普“网红”吴於人说:“我们和科学打一辈子交道了,有责任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清华大学教授陈昌凤等专家认为,科普“网红”集体走红并非偶然,背后包含社会需求增加、传播渠道更迭、内容形式创新等多重原因。

——科学素养提高、受众群体增加。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超过15%。随着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群体迅速增加,在“90后”“00后”集聚的社交媒体上,知识需求带动一大波新流量。比如,此前一些科普“网红”多角度解读热点话题“量子纠缠”,引发年轻观众频频在线“催更”。

——网络教育和信息打假等需求激增。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昶表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青少年通过加深对非体系化知识的理解,也有效提升了线下深度学习的意愿。“为什么年轻人爱上用B站学习”的话题,一度引发热烈讨论。此外,互联网中不乏打着科学旗号的虚假信息,一些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专业人士通过鞭辟入里的讲解,引导公众去伪存真,真实了解前沿新知,因而备受欢迎。

——传播方式提升科普效果。

陈昌凤认为,短视频科普走红,部分原因在于用户能以极低时间、空间、经济成本学到不同类型知识。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表示,短视频互动性强,摆脱了传统科普的单向传授模式,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同时,短视频平台可通过技术手段帮助受众区分科普价值,精准推送给有需求的用户,让科普内容更易被广泛接受。

——内容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科普短视频走红离不开精心创作的内容。许多科普作者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在回应公众关切同时提炼科学知识,创作视角也较为平民化。受访人士表示,科普短视频走红与作者的个性化风格密不可分。“把科学知识巧妙融入好玩的段子里更易被人们接受。”外科医生、科普“网红”程才说。“要像聊天一样传播知识,讲的内容要使对方产生兴趣、听得下去。”科普“网红”补艾松说。

助力科学家承担新时代社会责任

高质量科普有助于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指出,科学家要让社会公众更加理解和支持科学,肩负着向社会更好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线上科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也明确提出,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大力开发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受访专家表示,科普工作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之一。目前,一些科技工作者仍存在一定认识误区,认为科普是“小儿科”,对参与科普活动有较多顾虑,也欠缺以通俗易懂视听语言表达的能力。

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在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业内人士也指出,科普短视频领域存在专业化不足、同质化严重、商业化过度等问题。如有科普博主发布“高铁上的蚊子为何不会被甩到车尾”的短视频,其结论被物理学专家“打脸”;还有科普视频作者假冒专家贩卖焦虑,甚至推销劣质产品。

业内专家表示,科普短视频创作、发布应建立完善审核把关机制,对于内容、形式、导向等做好审查把关。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治理“伪科学”乱象。

此外,有专家指出,科普短视频作为一种“知识快餐”,无法取代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应更好促进线上科普与线下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年轻观众不仅喜爱科普“网红”,更因此爱上科学,进而充满热情投身科技创新。

新华社南京5月31日电

(责编:王震、陈键)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关键词:
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

用大铁锅演示中国天眼原理、带孩子们用塑料瓶造“火箭”冲上百米高空……近年来,越来越多科普短视频成...

环球今头条!时政现场说丨“六一”快乐 让所有孩子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

监制丨申勇策划丨史伟王鹏飞记者丨贾林赵化赵婷摄像丨张垚王子杭金雨秋统筹丨胡玮制作丨刘奕

南方多地高温 “玛娃”是幕后推手

新华网北京6月1日电(记者袁晗吴彤)5月26日以来,南方气温持续攀升,多地高温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我国海上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封存工程投用 今日看点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记者戴小河、印朋)记者从中国海油集团获悉,1日在距离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恩平15-1原油

助力“指纹神探”,天大团队研发出新型造影剂|世界快看点

新华社天津5月31日电(张建新、焦德芳)天津大学李振、谢育俊团队日前成功研发出新型指纹显影剂,可实现高质

练技能 促就业

原标题:练技能促就业5月12日,沈阳工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在学校实训车间操作。近年来,沈阳工学

江苏溧阳法院“青少年关护员”上岗

原标题:江苏溧阳法院“青少年关护员”上岗本报讯近日,江苏省溧阳市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否认亲子关系纠...

村支书王姐的一天-今日热议

王松龄王松龄,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沙集乡副乡长兼郑海村党支部书记,当地人都管她叫王姐。作为基层干部,

热推荐:微信群里提议题 恳谈会上出办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现场)

5月18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新竹街道新竹社区的中心花园热闹起来。青秀区人大代表、社区干部

每个大人,都藏着一颗“童心”

也许是不做小孩的时间太长了吧,长到让我们忘了做小孩是什么感觉。现实世界推着你长大,有多少次仰望星空,

当前讯息:听,各族儿童的心声

李裕彬董安陈贺为渊古丽加娜提·热斯开德扫码观看视频在绿茵场上奔跑-李裕彬吉林延边朝鲜族12岁刚刚结束...

“六一”儿童节,商家盯上300个月大的“宝宝”_通讯

中新网6月1日电(中新财经左雨晴)“好可爱啊我的天,心动了!”早在5月初,“95后”周周(化名)就看中了肯...

全球观热点:开机广告无法关闭侵害消费者选择权(以案说法)

【案情】某电子科技公司销售的智能电视在开机时会自动播放15秒左右的开机广告,且未在销售时以显著方式向消

世界快讯:云南建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机制

本报昆明5月31日电(记者李茂颖)近日,云南省民政厅等部门联合制定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实施方案,面

增加体育锻炼时间 培养正确用眼习惯(防控青少年近视大家谈③)

核心阅读保护孩子视力,学校是重要一环。各地中小学校拿出不少举措:落实教室采光和照明要求,引入专业视力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子女现状:更加开朗自信阳光

新华社贵阳5月31日电题:更开朗、更自信、更阳光——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子女现状素描新华社记者郑明鸿...

前沿热点:一份特殊的儿童节礼物:“德叔”走进校园送中药种子了!

“孩子们,我想你们了!祝你们节日快乐,茁壮成长!”5月31日,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广州中医药大...

世界新动态: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两癌”筛查范围扩大、儿科医疗资源扩容——我国进一步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题: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两癌”筛查范围扩大、儿科医疗资源扩容——我国进一步提升...

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完成2022年至2023年度调水任务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记者刘诗平)记者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南水北调东线2022年至2023年度苏鲁

最高检:加强网络空间未成年人权益综合司法保护 全球快消息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记者冯家顺)记者31日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2020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起诉涉嫌利用电

公安部在全国101个县(区)设立农村赌博常态监测点

记者5月31日从公安部新闻发布会了解到,公安部建立农村赌博监测机制,在全国101个县(区)设立常态监测点,及

少年中国问丨只有科学家才有科学精神吗?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为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鼓励青少年崇尚科学、求真创新,人民网特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