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网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

七十年, 种出片片“希望林”(美丽中国)|世界最新

时间:2023-06-12 10:54: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彰武县疏林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

核心阅读


(资料图片)

辽宁省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属于典型生态脆弱区,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县土地沙化面积占比高达96%。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彰武人接续奋斗、治沙造林,土地沙化面积由524万亩降至不足200万亩,林地面积由18万亩增长至212万亩。

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林场阿尔乡护林点,林海深处藏着3间矮房,这是护林员李东魁的“家”。

一匹老马,一个水壶,8500多亩樟子松林,每天巡护10多个小时,李东魁一干就是36年……

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如今,李东魁已是满头华发,脸上皱纹似刀刻斧凿。如李东魁一般,在彰武,每一抹绿色背后都有一个奋斗故事。70多年来,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彰武人创造了沙地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建起防护林

驱车来到彰武县西北角,举目四望,树木葱茏。这里是阿尔乡镇北甸子村,村庄三面环沙,形似一支遒劲的树杈,直插科尔沁沙地。

早先,可不是这副模样。“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72岁的村民陈其华,对当年风沙肆虐的情形记忆犹新,“夜里风势一大,早上得翻窗出去,清理掉齐膝深的流沙才能打开屋门。”

“沙进一步,人退一步,啥时候是个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董福财急了,挨家挨户做工作——种树,治沙。

“沙窝窝里栽树,怕不是豁嘴吹灯白折腾?”一开始,应者寥寥,只有11名党员站了出来。

“用水难,套上马车去拉水,再一桶桶拎上沙丘;挖坑难,一边挖坑一边浇水,防止流沙回填;存活难,风沙卷走一棵补种一棵,摸索出一整套沙上种树好法子……”陈其华就是那11名党员之一。

最终,在村西头风口上,种活了3000亩杨树苗。后来,这片林被称作“党员林”“表率林”,更被大家称为“希望林”。

不再观望,北甸子人向流沙发起挑战,20多年来,全村累计植树300多万株,不仅守住了家园,也无声织就一段治沙传奇。

一个村,折射一个县。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县土地沙化面积占比高达96%,森林覆盖率仅为2.9%。

“向北,科尔沁沙地黄沙漫漫;往南,沈阳等城市组成的辽中南城市群咫尺可望。”辽宁省农科院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沙地所”)所长于国庆说,“面对蒙古高原呼啸而来的风沙,彰武退无可退。”

1952年,新中国第一家治沙科研单位——辽西省林业试验站(沙地所前身)在章古台镇成立,彰武打响风沙阻击战第一枪。

“依托沙地所等科研单位的科技支撑,我们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乔灌相结、针阔相融的原则,全面建设防风带、阻沙带、固土带三条林带,单近10年就累计实施造林43.1万亩,有效阻挡科尔沁沙地南侵。”彰武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治沙造林七十余载,彰武人交出一份优异答卷——从新中国成立前后到2022年底,土地沙化面积由524万亩降至不足200万亩,林地面积由18万亩增长至2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提高到31.47%……

科学治沙,选种优势树种、恢复草原生态

走进沙地所大院,攀上30多米高的守望塔,耳畔松涛阵阵,脚下逾万亩樟子松林满目苍翠。

这片松林,来之不易。

1954年,首任所长刘斌和技术人员种下2000棵油松,但只有两棵存活下来。

痛定思痛,他们广泛搜集资料,最终发现樟子松耐旱耐寒耐瘠薄,适宜在沙地生存。可樟子松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和呼伦贝尔沙地,引种到彰武是否会水土不服?

“遵循科学方法,选种、育苗、试种,仅用两年时间,老一辈研究人员硬生生将樟子松‘南移’8个纬度,落户彰武。”沙地所高级工程师王恩利介绍,而今,樟子松不仅在彰武县扎牢了根,还成为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漫漫黄沙变绿洲的背后,是几代人投身林业科研一线,用一项项科研成果为辽西北固沙造林及‘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于国庆说。

以科技手段为支撑,以先进理念为引领,彰武逐步探索出一条科学治沙之路。

离开沙地所,直奔大德镇,登上欧李山观景台,湛蓝的西旧府湖、起伏的德力格尔草原、纵横交错的防护林带尽收眼底。

“原先这里沙化严重,万亩沙丘哈拉嘎图年均移动3厘米。”大德镇镇长贾宏达介绍,“而现在,它不仅被四周的林、草、湖牢牢锁住,还成为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

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彰武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但半流动沙丘、风蚀点问题仍然突出。因此,彰武加速由“一沙之治”向“生态之治”转变。

2018年8月,彰武启动实施百万亩草原生态恢复工程。“通过落实全面封育等措施,将区域内的森林、湖泊、草原、耕地和沙地等整合连片,目前已初步打造54万亩疏林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贾宏达说。

据介绍,近5年来,示范区内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流动、半流动沙丘得以固定,季节性危害风蚀点大幅减少,植被草层高度更是由5至7厘米提高到30至40厘米。

绿富同兴,探索光伏治沙模式

行走彰武,绿色果实处处喜人,昔日“沙窝窝”摇身变成“金窝窝”。

来到后新秋镇烧锅村八家屯,登高远眺。长空之下,400多亩光伏板整齐铺展。

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彰武开始探索光伏治沙模式。“光伏阵列形成平铺式沙障,有效减少风速,光伏板遮光降温、减少水分蒸发,板下种粮种菜,实现农光互补。”后新秋镇副镇长吕顺说,“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综合治理体系,可以有效缓解沙化地区人与环境间的矛盾。

51岁的烧锅村村民白雪飞就是受益者。“家里40多亩地流转给光伏发电企业,一年一亩租金780元,企业又把土地返包给村集体种粮,我们在这干活,一天工钱150元。”白雪飞说。

柳河,彰武的母亲河,从科尔沁沙地一路蜿蜒穿行,水少、沙多。2019年7月,彰武启动柳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实施堤防工程,减少沿岸水土流失;实施“稻田湿地”工程,引入闹德海水库富余水资源,将旱田改造为水田,实现夏秋季水面覆盖、春冬季留茬固沙,有效改善耕地沙化问题。

“原先在沙窝窝里种玉米,种一坡,收一箩;现在旱改水,水稻亩产达到千斤以上,而且还能留住泥沙,地越来越肥。”大冷镇木头村村民刘凤霞说。

在阿尔乡镇阿尔乡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明正忙着申请资金,计划新建一座玉米压片厂,为村里的肉牛养殖户提供饲料来源。在她的带动下,目前全村有200多户村民通过养牛增收致富,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8万元。

今年34岁的李明明正是李东魁的女儿,2011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我父亲的梦想是让家乡绿起来,而我的梦想,是让大家日子越过越好。”

《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2日13版)

(责编:赵欣悦、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关键词:
七十年, 种出片片“希望林”(美丽中国)|世界最新

彰武县疏林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核心阅读辽宁省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

新资讯:宁夏:跟进监督薄弱环节整治守护寄递安全

本报讯(记者单曦玺)6月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检察院牵头该市公安

江西上犹:绿色“风光”

2023年6月11日,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双溪乡以路引景“串”出美丽风景线

全球即时看!陕西法院多措并举赋能强执行

本报讯(记者刘辉)近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举行“多措并举赋能强执行扬

西南地区东部华南等地局地有暴雨 黄淮江汉等地有强对流天气

中新网6月12日电据中央气象台网站12日消息,12-15日,华南、云南、贵州

数字孪生为黄河防汛装上“智慧大脑”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3年黄河防洪调度演练现场,一条“云黄河”奔涌在全景

孙鸿:驰骋田间的女农机手

央视网消息:夏种好时节。希望的田野上,农机手不少,这位来自贵州修文

“搭子”社交,年轻人情感需求新表达|新视野

前段时间,一个名为“超一半的年轻人有‘搭子’”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

天津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焦点短讯

本报天津6月11日电(记者武少民)近日,记者从2023年天津市中医药工作会

天天讯息:帮群众在家门口增收

往年,春节一过,山东省宁津县津城街道码头孙村村民孙长志便张罗着外出

即时焦点:青山绿水间 民宿迎客来(千万工程 一线探访)

莫干山深处,云雾缭绕,竹海茫茫。绵绵细雨中,沿着蜿蜒的公路来到浙江

【环球速看料】村副书记出轨书记?四川葛仙山镇官方:已免2人职务

央视网消息:据四川彭州市葛仙山镇人民政府,近日,根据网上关于葛仙山

2022年全国结婚登记683.3万对 近来结婚登记量下降

根据民政部官网6月9日公开的“2022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去年全国结

焦点访谈:出国务工?小心骗局!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近几年来,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招聘海外务工人员的

微视频|加强教育强国建设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6月11日是中国人口日。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近日召

每日聚焦:大叔自证清白未偷拍仍遭曝光 涉事女子发文公开道歉

央视网消息:“大叔自证清白未偷拍仍遭曝光”事件中的当事女子@注册不

成都一轻型栏板货车追尾大型拖挂货车 造成4人死亡-快资讯

央视网消息:成都市公安局天府新区分局交通警察支队发布通报,2023年6

世界快看:北京政法职业学院通报“男生制止霸凌遭同学辱骂围堵”:警方正调查

央视网消息:6月11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发布情况通报,针对网络上出现

相约千米深蓝 探秘海丝遗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纪实 世界头条

11日清晨,随着“探索一号”科考船抵达三亚,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

天天速看:哈尔滨市松北区一租户“私拆承重墙”房屋结构安全鉴定与修复方案通过专家论证

新华社哈尔滨6月11日电(记者强勇、杨思琪)记者6月11日从哈尔滨市松北区

环球最新:东西问丨许燎源:大运会火炬何以跨国界产生情感共鸣?

中新社成都6月9日电题:大运会火炬何以跨国界产生情感共鸣?——专访第

数读中国|五个方面看中国动力电池长足进步 世界新动态

(责编:申佳平、吕骞)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