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6月21日电(孝金波、高清扬)奶粉罐里的白色粉末、KTV等场所内推销的电子烟、代他人邮寄的快递……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都有可能是毒品的伪装。
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日召开的北京法院毒品犯罪案件审判情况新闻通报会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玲玲表示,2020年以来,北京市三级法院共审结毒品犯罪案件1125件,共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234人,重刑率达20.5%。案件数量总体呈明显下降态势,毒品犯罪总体得到有效遏制,禁毒斗争形势整体向好。
关于毒品犯罪案件的特点,孙玲玲表示,近年来,涉案毒品种类趋向多元化,新型毒品种类繁多,成瘾性、迷惑性更强,社会危害性更大。近七成的毒品犯罪交易依托互联网实施,采用“互联网+物流寄递+电子支付”等非接触方式较为普遍,证据收集和案件查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此外,犯罪主体年轻化趋势日渐显现。据统计,近三年来北京法院审结的涉合成大麻素类毒品犯罪案件中,贩卖对象多为大学生群体,涉案人员平均年龄为24.5岁,毒品犯罪向大学校园渗透加剧的现象亟需引起关注。
针对人民网记者关于“下一步,北京法院将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推进禁毒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提问,孙玲玲指出,当前人民法院禁毒工作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要更加坚决有力惩处毒品犯罪,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毫不动摇地坚持依法从严惩处毒品犯罪,同时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预防减少毒品犯罪。同时,应加强调提高审判工作质效,进一步严格落实有关毒品犯罪证据收集审查的相关要求,确保毒品犯罪案件证据质量,并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禁毒法治宣传活动,提高公众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
“坚持源头治理、能动司法,延伸审判职能,坚持打防并举、综合施治,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织密筑牢禁毒防线。”孙玲玲说,未来,全市法院将继续为禁毒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司法力量。
(责编:薄晨棣、邓志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