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变公园,村庄变景区;破厂房变身书屋和博物馆,老台门化为礼堂和艺术厅;村里办起了“村晚”,村民唱起了“村歌”……
2003年,浙江组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来,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的同时,“千万工程”也在不断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从挖掘乡村文化,到传承乡风文明,“千万工程”下的浙江农村,正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乡村注入了美丽灵魂。
文明乡风让村庄更和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洁白的婚纱、笔挺的西服,在主持人的祝福声中,一对对新人走上舞台,和台下的观众共享幸福时刻。此前,在衢州市龙游县小南海镇团石村,一场主题为“姻为你而来,简办不减爱”的集体婚礼,引来不少村民围观。
“集体婚礼既喜庆热烈,也简朴温馨。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共同杜绝高额彩礼,抵制攀比之风,带头简办婚嫁喜事。”夏冰说。
夏冰是当地一名新型婚育文化宣讲员,对于她和同事来说,乡村是移风易俗的重中之重,平日里,他们常常深入乡间,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场地,开展新型婚育文化理论宣讲。
从建设婚姻文化展示厅,到针对彩礼金额、婚车使用、人情随礼等制定指导性标准,作为浙江19个婚俗改革试点县(市、区)之一,龙游县将喜事新办简办纳入村规民约,建立村级乡贤会,发挥乡贤能人作用,积极推进乡村婚俗改革。
培育文明乡风,除了靠宣传,更要建立奖惩体系。
在嘉兴市海盐县雪水港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民周六宝拿出手机,进入“微嘉园”小程序,选择积分兑换,一桶油便到了手。
这是嘉兴农村培育文明乡村的新尝试。在这里,由“网格长”牵头,百姓议事会的成员共同商定,确定了积分规则:参加公益活动、积极建言献策、房前屋后整治等都能获得正向激励,违反乡风文明、传统美德的行为则有反向约束扣分。通过线上发布、线下活动、在线赋分,“用言行兑换积分,用积分兑换服务”已经成为村里的新风尚。
如今,雪水港村选择了4家“特约商店”,作为兑换柴米油盐等实物的场所,同时还提供理发、针灸等服务。越来越多的村民将讲文明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除此之外,培育文明乡风,更要以文化人,让良好风尚浸润人心,引领素质提升——
在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当地大力开展“和美家园”“五星家庭”“身边的家风家训”等评选活动,以榜样做引领,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使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融入日常。
在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时常看到家家户户门庭、中堂写着的家规家训。村里开展“一句话”承诺和家训上墙活动,将优秀文化精神和农村常见陋习的典型案例在广场中予以双向展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选树“最美家庭”、打响“一封家书”品牌、深化“最美浙江人”评选……当前,浙江深化文明素质工程,以“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为主抓手,积极培育“百张区域新名片”,积极推进“十大文明行动”,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彬彬有礼、正气充盈的乡村底色。
从“小家美”到“全村美”,从“一处美”到“处处美”……如今的浙江乡村,既扮美了“面子”,又厚实了“里子”,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画卷正在之江大地上徐徐铺展。
文化设施让村民有了“家”
湖州市德清县干山村,一座造型别致的二层小楼上,“干山小镇农家书屋”几个字映入眼帘。很难想象,此前这里是一个废弃的粮仓。
“从店里走到书屋只要5分钟,我一有空就会过来。”村民谈云学喜欢读书,已是这里的常客。
书架上,3000余册党建读物、文学作品、儿童绘本等排列得满满当当。屋内不仅放置了供读者休憩的茶几和座椅,还增设了亲子共读阅览区。二楼的露台上,平日里还时常会举办阅读沙龙活动。
在德清,这样的农家书屋并不少见。目前,德清已建成60多个“悦读悦享”书房,“名家领读”“乡土阅读”“德清朗读者”等阅读推广活动广泛开展,累计吸引10万余人参与其中。
截至2022年底,浙江已经建成农家书屋25335个,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从一间书屋到一座书乡,之江大地书香满溢。
书屋之外,乡村博物馆同样在浙江遍地开花。
在杭州余杭百丈镇溪口村,一座“传梭博物馆”吸引不少村民茶余饭后前来参观。1500余平方米的展厅内,展出各类纺梭共计2万多件(组)。
梭是织布机上牵引纬线的工具。如今,脚踏织布机、手中线不停的画面成为历史记忆,但在这里,依旧能找回乡村的旧时光。缠绕着线的纺梭悬在半空,大小不一的织机整齐排列……走进展厅,仿佛进入梭子的仓库。
“我们博物馆主打土特美。”馆长郑芬兰8岁起就开始学习织布,是浙江省土布纺织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她说,传统技艺需要传承发扬,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老手艺。
据介绍,博物馆每月会不定时开设纺织体验课程。“小孩来得特别多,非遗传承就该从孩子抓起。”准备迎接下一批体验者的郑芬兰,满脸欢笑。
2022年,浙江全省共认定乡村博物馆464家,覆盖11个设区市、81个县(市、区)。
在浙江,除了乡村博物馆,分布在广大乡村的文化礼堂,更是广大老百姓晚饭后“放下筷子想去的地方”。
走进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沈村文化礼堂,映入眼帘的有道德讲堂、广播室、书画室等功能室。室外还设有文化长廊、百姓露天大舞台。平时,有不少村民来到这里打打太极,跳跳广场舞。
“硬件软件提升了,大伙儿更爱来了。”村党委书记沈勤建说,近年来村里还对文化礼堂的展陈馆沈佩兰故居进行了修缮及布展,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文化礼堂还引进文化管家,积极策划文化活动、组织文艺培训、组建群众文化社团,为群众提供贴身又贴心的文化服务。
浙江自2013年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截至2022年底累计建成20511家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
从文化礼堂到农家书屋,从乡村博物馆到各类文化馆……浙江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臻完善,品质文化生活触手可及。
文体活动让生活更有滋味
伴随着一阵激昂的喝彩声,台州温岭市大溪镇纶丝洋村文化礼堂里,一场“村运会”正在进行。飞镖、拔河、呼啦圈、“袋鼠跳”等项目别具特色,一旁观战的村民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我们希望广大村民在运动竞技中收获快乐。”村支书叶灵军说,今年镇里36个农村文化礼堂都将结合各村特色,举办接地气的“村运会”。通过把体育活动“种”进村民日常生活,让农村文化礼堂“动起来”。
湖州市安吉县郎村村把踩高跷、跳竹竿等传统体育项目加入运动会,引来家长孩子的广泛参与;金华东阳市花园村把“村运会”和文艺表演相结合,带动村民等广大群体积极参与;“白天杨梅满箩筐,晚上灌篮满球框”,绍兴诸暨市的“村BA”同样火爆……在浙江,体育活动早已深入乡村。
除了“村运会”,“村歌”正将村庄的魅力持续唱响。
“踩着青石的小径,穿过碧绿的荷塘,我们听到书声依然响起……”在衢州江山市大陈村汪氏宗祠里,一曲村歌,传入耳畔。
2005年,在杭州经商的汪衍君因为浓厚的家乡情结,放弃在外定居的念头,回到了大陈村,决心改变大陈村的落后面貌。他带着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唱,创作了全国的第一首村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
行走村中,时常能听到村歌的声音。“有了‘村歌’,村子更好管理了不说,人心也凝聚了起来。”老支书汪衍君说,如今村里还办起了村歌比赛,通过“赛村歌”的方式,激发群众积极参与。
在浙江,“村歌”文化早已深入各个村庄。除了大陈村,江山市的200多个行政村都拥有自己的村歌;杭州市萧山区还办起了首届村歌大赛,村庄间的比拼好不热闹;丽水市松阳县,蔡宅村的村歌《客家石仓》在2022中国村歌大赛斩获殊荣,将“村歌”唱响全国……
从“村运会”到“村歌”,浙江农村的文化活动持续丰富。
“透过灯光,照射在这个幕布上,就成了皮影玩具……”在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河西埭村文化礼堂内,卫家班皮影戏传承人柴小英打开灯光条,架上小射灯,上下左右摆动着木棍,皮影们就做出点头、跳动、翻跟头等动作。
河西埭卫家班皮影戏源于南宋时期,曾火遍塘栖一带。2020年柴小英组建的河西埭皮影剧团成立后,在当地文化礼堂举办了300多场免费的皮影戏演出,以“文化走亲”的形式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及文化的传承。如今,“非遗魅影礼盒”也成为浙江省“我们的村礼”入选项目。
除此之外,杂技表演、“孝心宴”“年味节”……作为浙江省五星级文化礼堂,每年在这里开展的各类文体活动超过50场。难怪村民们说:“这里不仅设施齐全,丰富的活动,总有一个你喜欢”。
文化礼堂等文化设施,建好更要用好。从“村运会”到“村歌”,再到“村礼”,以及逢年过节时村中办起的“村晚”……行走在浙江的乡村,高品质的文化活动不仅让百姓更安居,也让乡村生活更加有滋有味。(记者窦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