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4日电(欧阳易佳)7月4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22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侧重评估了2022年和2000年以来气象条件对地表生态状况的影响情况。《公报》显示,我国植被生态质量整体呈提高趋势,黄河流域植被生态向好,三江源大部生态持续改善。
我国植被生态质量整体呈提高趋势
《公报》显示,2000年至2022年全国有91.9%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提高趋势,中东部大部地区平均每年增加0.25至1.5。
(资料图片)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介绍,2022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68.3,较常年提高6.2%,为2000年以来第三高,仍处于2000年以来高位。
国家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钱拴认为,我国植被生态质量整体呈提高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护工程;二是叠加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共同促进了全国植被生态质量的提高。从气象条件影响来看,2000至2022年全国有98%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有67%的区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水热条件有利于全国大部地区的植被生长。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2022年受干旱、台风等灾害影响严重,如长江流域夏秋异常高温干旱、台风“梅花”北上等,造成部分地区生态质量不如常年或2021年,但我国东北地区大部、华北中南部、西北和西南地区大部水热条件较好,有利于植被生长,植被长势好于常年和2021年。这使得全国整体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位于2000年以来的第三高,仅低于2020年和2021年。
黄河流域植被生态向好
《公报》显示,2000至2022年黄河流域大部植被生态质量呈提高趋势,其中有79.1%的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每年每平方米增加2.5克碳以上,流域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区域面积达到流域总面积的96.4%,植被生态改善明显。
黄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的提高提升了水土保持能力,由于植被生态改善,防风固沙功能增强,沙尘天气明显减少。
钱拴介绍,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之一,公报于2020至2021年连续两年评估了气象条件对黄土高原的影响,2021年增加了秦岭,今年扩充到黄河流域。同时,第一次增加了黄河三角洲生态变化气象影响评估结果。
《公报》显示,从气象条件来看,自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平均每年增加4.2毫米、气温升高0.03℃,水热条件对流域植被生长比较有利。其中,黄河三角洲2000至2022年降水量平均每年增加13毫米,气温升高0.05℃。监测结果显示黄河干支流沿岸及其周边区域植被覆盖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江源大部生态持续改善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关系着当地与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生产、生活的改善及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张恒德介绍,《公报》评价了气象条件对三江源、祁连山、东北林区、海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全国重点保护和修复区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湖泊的影响。2000至2022年三江源地区有91.2%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增加趋势,生态持续改善。
《公报》显示,2000年以来三江源地区大部植被生态质量持续改善,2000至2022年三江源地区有91.2%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增加趋势,东北部增幅明显,平均每年增加0.25至0.75,中西部大部持平略增。
考虑到气候变暖对冰川的影响,《公报》增加了对三江源典型冰川——阿尼玛卿雪山冰川和各拉丹冬冰川的影响评估。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阿尼玛卿雪山冰川面积平均每年减小0.67平方公里,冰储量平均每年减少0.06立方公里;与第二次冰川编目时间(2009年)相比,2022年阿尼玛卿雪山冰川面积减小8.4%,冰储量减少9.1%。2000年以来各拉丹冬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均呈缩减态势,冰川面积平均每年减小2.73平方公里,冰储量平均每年减少0.32立方公里;与第二次冰川编目时间(2009年)相比,2022年各拉丹冬冰川面积减小5.9%,冰储量减少6.9%。2000年以来三江源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有利于植被生长和湖泊蓄水,但气温升高促进了冰雪融化、冰川萎缩。
(责编:乔业琼、吕骞)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