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网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

全国生态日丨一片沙:巴彦淖尔“漠”上绿意浓

时间:2023-08-15 21:54:0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15日电题:一片沙:巴彦淖尔“漠”上绿意浓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侯维轶

立秋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红旗村村民杨生盖正在自家耕地里查看向日葵的长势。一大片金黄色的葵花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丰收在望。

“以前这片耕地周边都是沙子,如今旁边林场种的树越来越多,固定住了沙子,环境变好了,我们不用再犯愁风沙的事情,可以安心种地了,预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杨生盖说。

杨生盖提到的林场就是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以前,红旗村村民因周边遍布沙地饱受风沙困扰,如今,国营新华林场的治沙林地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让村民们可以安心地耕作与生活。

走进国营新华林场,这里种满了杨树、柳树、梭梭以及杨柴等植物。“这些植物可都是林场防沙治沙的‘绿色卫士’,也是几代林场人的心血。”国营新华林场场长杜文化说。

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中林地一角。新华社记者侯维轶摄

“20世纪70年代我刚到林场的时候,这里还都是流动的沙丘,一刮风漫天黄沙,不但睁不开眼睛,就连耳朵、嘴里也都会吹进沙子。”国营新华林场职工李凤岐说,刮过一夜风后,第二天早晨房门就会因为被沙子堵住而打不开,只能从窗户翻出去,用铁锹挖开门前的沙子才能打开房门。

面对肆虐的黄沙,国营新华林场的职工用肩膀扛起树苗和铁锹,走进明晃晃的沙地里,与黄沙展开“搏斗”。

“一开始,在沙地里种树的成活率很低,风吹沙子不断流动,树苗的根系就会裸露出来,吸收不上水分,树苗就干死了。”李凤岐说,看到辛辛苦苦栽种的树苗没能成活,总会感觉很心痛,但是治住风沙的决心总能让大家坚强起来,第二年春天接着种,直到种活为止。

“在造林过程中,为了解决沙地难以挖树坑、浇水难以抵达植物根部的问题,我们还采用了高压水打坑的方式植树造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杜文化说。

据了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营新华林场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二期、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通过几代林场人的努力和国家项目的支持,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

空中俯瞰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侯维轶摄

“通过多年的造林绿化,林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5%,沙地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林场周边耕地沙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杜文化介绍,多年来,林地充分发挥了涵养水源的作用,林场附近两个湖泊水位稳中有升,水域面积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

在距离国营新华林场100多公里的乌兰布和沙漠里,绿色同样铺展延伸。

记者在乌兰布和沙漠看到,一条条黑色的滴灌管在黄色的沙地上格外显眼。“我们在一些新建设的治沙林地里尝试使用滴灌技术灌溉,相较于普通浇水灌溉可以省下约三分之一的水,同时也可以大大节省人力。”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副主任何文强说。

行走在乌兰布和沙漠的治沙林地里,阵风吹过,树叶迎风簌簌作响。眼前,不再是漫漫黄沙,而是大片的绿色向着远处铺展。

“我们还采用了草方格治沙技术,用稻草制成1米乘1米的草方格固定沙丘,同时在‘格子’中种植梭梭等治沙植物。”何文强说,草方格能起到两个作用:一是防风固沙;二是涵养水分,为梭梭供应充足的水分和肥料。

据介绍,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约1500万亩,其中近430万亩分布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近年来,磴口县持续推进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先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试点等国家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治理130万亩。

乌兰布和沙漠中的治沙林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侯维轶摄

如今,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2%。全县年沙尘日数由20世纪90年代的23天减少到2022年的8天左右。

国营新华林场建设与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只是巴彦淖尔市防沙治沙工作中的两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彦淖尔市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及科学绿化的原则,共完成造林469.89万亩。

“依托‘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巴彦淖尔市的林草植被大幅增加,荒漠化趋势得到遏制,干旱、沙尘气候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区域植被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幅提升,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巴彦淖尔市沙漠综合治理中心副主任高勇说。

关键词:
全国生态日丨一片沙:巴彦淖尔“漠”上绿意浓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15日电题:一片沙:巴彦淖尔“漠”上绿意浓新华社记

VLOG:准备好了!南博会即将在“春城”揭幕

第7届中国—南亚博览会8月16日至20日将在云南昆明举办。作为今年中国同

青海首座公路螺旋曲线桥实现合龙

8月15日上午10时,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顺利浇筑,由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

全国首家中学生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落户青岛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青岛8月15日讯(记者孙军)今天,“全国中学生

福建泉州:“入学一件事”让就学更便捷更阳光

自8月1日开始,福建省泉州市市直小学一年级入学的录取结果就可以上网查

财政部:积极做好农业保险防汛救灾工作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为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汛救灾和风险保障作用,切实

天津调整防洪应急响应

新华社天津8月15日电(记者黄江林)记者15日从天津市应急管理局获悉,当

“艇”好

福建省将乐县水南镇乾滩村村民汤冬杰在金溪河边长大,从小便乘着竹排和

武汉540余岁“汉阳树”住进“新家”

中新网武汉8月15日电(卢琪吴淘淘)武汉市汉阳区古城历史风貌区重点项目

中国已知最早陶排水系统在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 距今约4000年

中国已知最早陶排水系统在平粮台古城遗址出土距今约4000年中国已知最早

林业产业产值由不足百亿变为一千多亿元!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为菏泽带来这些效益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15日讯今天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

第十八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将于9月19日至21日在菏泽举办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15日讯今天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

互换特产,山东人申请“出战”!外省网友获惊喜:感受到山东人的热情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15日讯近日,来自青岛的曹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

广西贺州8名游客因暴雨突发山洪被困 消防紧急营救

中新网贺州8月15日电(刘璐范佳伟)8月14日19时25分,广西贺州市消防救援

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举行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陈锐军杨曼潮记者刘盾)近日,第十

内蒙古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建成开营

学生在内蒙古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参加项目实训。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丨湖南常德:探索建立全域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新华社长沙8月15日电题:湖南常德:探索建立全域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新华

一线直击:河北涿州受灾学校力争如期开学

新华社石家庄8月15日电(记者张硕)“我们的清理工作正在顺利进行,预计1

32名港澳台大学生在南方电网完成实习

中新网广州8月14日电(王华蓝旺)来自两岸三地10余所高校的32名港澳台大

全国生态日前夕福建长汀见闻:司法护绿

中新网福建长汀8月14日电(江鹏于方灯)在今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

北京:农业保险助力门头沟山村灾后减损

北京:农业保险助力门头沟山村灾后减损北京:农业保险助力门头沟山村灾

留学圈的“爱马仕”效应:背后是解不开的“名校情结”

“对名牌大学的崇拜,正如对爱马仕的追求一般。”某大学咨询公司顾问Er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