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8月18日电题:医界前辈追忆从医路:练好基本功守住医者心
中新网记者范丽芳
“医生,练好基本功,才能走得更远。”
(资料图)
“无论何时,都不要忘了医生救死扶伤的本职。”
“医师节,既是对医生的鼓励,更是对医生的勉励。”
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在山西从医六七十年的医界前辈们,如此寄语“后来者”。
建好学医“金字塔”
听教于杨振宁、闻一多,拜访过张伯苓,1927年出生的冉家彦曾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及湘雅医学院。这位在战火中选择医学的老人,坚持从医70余年,用毕生所学服务于中国医学、山西医学。
时隔四年,再次采访冉家彦,岁月正一点点侵蚀她的身体,但谈起专业,她仍充满热情。
1983年到1985年,冉家彦(右二)夫妇赴美国纽约访问学习。冉家彦供图
“体格检查是医生的基本功,不能全靠医疗器械。比如淋巴检查,这样摸,是错的。”97岁的冉家彦缓缓举起右臂,用左手摸着右腋下示范。之后,她将右臂放下继续摸着说,“你看,这样就很容易摸到。学会这套方法,可以为患者节省一些检查费用。”
72年前,冉家彦从湘雅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工作。1957年,为支持响应国家号召、北上支援山西医学的丈夫,冉家彦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工作。此后,她不仅成为山西省血液专业的奠基人、学科带头人,也奠定了其在国内血液领域的学术地位。
冉家彦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大家印象深刻。据其身边人回忆,冉家彦的桌头常摆放着患者一览表,注明诊断结果及尚未解决的问题,方便随时思考;每收治一名患者,她都预先查阅有关诊断治疗资料,次日查房一起讨论,以尽快解决患者病痛。
正如冉家彦所说,学医就像垒金字塔,把基础打好,再慢慢找一个专业,而不能是一个直柱子,基础不稳,容易倒。“练好基本功,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还望年轻医生重实践、多读书。”
坚守医者初心
即使过了几十年,张永兴依旧记得小时候,妹妹生病后大家无能为力的情景。妹妹离世后,他立志从医。
“24岁毕业来到山西,在医院工作一辈子,一生行医,问心无愧,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医生这个行业。”1934年出生的张永兴,虽年至九旬,头发花白,依然声如洪钟。
退休后的张永兴仍喜欢阅读,关注医学发展、关心国家大事。张立程摄
1958年,张永兴从山东医学院毕业后,来到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进行支援,就职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其间,他带领团队和医院,填补山西多项空白。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高寒干旱,加之工业污染严重,呼吸道疾病高发。1985年,张永兴担任副院长期间,组建呼吸内科,1989年,呼吸科病房增至45张。
成立山西首个风湿免疫科,开设山西首家哮喘门诊,在山西率先开展有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张永兴说,无论在管理、临床还是教学中,“为人民服务”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推着他不断探索、创新,因为“每次看到群众饱受病痛的折磨,我的心就像被刺扎了一样”。
直至今日,张永兴仍将医学生入学誓言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唯有如此,才能不愧白衣天使称号”。
医师节是鼓励更是勉励
与前述两位医者相比,生于1936年的张念祖稍显年轻。2023年初,他刚刚结束坚持多年的门诊生涯。
1980年,张念祖(前排左二)参加全国耳鼻喉进修班的合影。张念祖供图
1959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的张念祖,留校分配到耳鼻咽喉科工作,历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耳鼻咽喉科教研室主任等。
因自己喜好唱歌,张念祖常关注以嗓音为职业的人的喉咙健康,20世纪60年代初,即开始嗓音医学研究工作,对20多个剧团的588名演员进行发声器官的检查与防治,并在1980年建立山西首个嗓音病门诊。
从医60多年,施行手术上万例,张念祖说,对外科医生来讲,手术可能是解除病症最快最有效手段,但要根据病情决定做与不做、做大还是做小,坚持以最小手术获得治愈才是最大成功。
如今的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代又一代医学人接续前行。张念祖认为,国家设立医师节,既是对医生的鼓励,更是勉励。
采访中,三位医者多次强调,医生要练好望、触、叩、听的基本功,坚守医者初心。他们虽已离开一线,仍在关心患者、关爱晚辈、关注学科发展。(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