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8月19日电(记者陈静)在上海市南汇监狱,“非遗进大墙”教育改造特色项目给服刑人员带来艺术的体验,在修养心性的同时,为他们回归社会打下基础。南汇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蔡廷1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非遗进大墙”教育改造特色项目不仅实现技艺传承,还致力培养服刑人员的一技之长,充分激发她们积极改造的内生动力。
(资料图)
绒绣起源于意大利,20世纪初传至上海。上海绒绣在欧洲绒绣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是中国刺绣艺术和西洋美术相融合而诞生的一种独特绣艺,既有江南传统精湛的手工艺技法和欧美装饰艺术表现特色,又有融会贯通、自主创新的海派风格。如今,上海绒绣成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民间传统美术,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服刑人员正在绣制绒绣。(南汇监狱供图)
在南汇监狱的绒绣兴趣班里,年逾六旬的阿兰(化名)因犯诈骗罪入狱服刑。刚入狱时,阿兰脾气急躁,做事没有耐心。参加绒绣兴趣班后,在一针一线的绣制中,阿兰变得越来越平静。在她看来,绣制绒绣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安静下来的感觉让人的心绪平和,说话、做事不再会头脑发热、意气用事。她渴望回归社会后,能亲手为家人绣一幅作品,让家人看到自己的改变和进步
据了解,上海绒绣是在特制的网眼织物上用各色绒线一格一针绣制而成的手工艺品。一个画面少则几万格,多则几十万格。上海绒绣色彩鲜艳,层次丰富,表现生动。在绣制时,工艺师需随时换线,因彩施色。上海绒绣更善于把国画、油画的笔墨情趣和盘托出,把人物摄影的真切传神再现屏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老师指导服刑人员绣绒绣。(南汇监狱供图)
民警孙静静对记者说:“一针一线绣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在一针一线的绣制中,不仅潜移默化培养了服刑人员的耐心,还让她们掌握了一门生存技能,实现把‘刑期当学期’。”监区负责教育条线的民警魏雅婷告诉记者,服刑人员学习绒绣后,耐心和专注力明显提升了,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了,有了团队协作意识。
五年来,七监区服刑人员制作绒绣精品有100多件,多次在监狱举办的非遗作品展评中获奖。七监区监区长许文莹说,我们针对老病残服刑人员的身心状况和改造需求,以“生命文化”为教育主线,持续开展“非遗进大墙”特色矫治项目,引导服刑人员在绣制中磨炼心性、在改造中弘扬“工匠”精神,将“精、细、实”的“绣花”精神融入服刑改造中,从而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帮助服刑人员走好新生路。
2019年11月,南汇监狱“非遗”绒绣教育项目组与浦东洋泾绒绣基地签订劳务加工合同,实现监狱服刑人员“非遗”教育项目向康复项目转型,以培养非遗传承人为目标,形成以技艺促产品,以产品增效益的氛围。上海市市级绒绣非遗传承人包炎辉说,学习绒绣可锻炼耐心细致,陶冶艺术情操,学门手艺多一条出路。如何进一步做好“非遗进大墙”项目?他说,需要监狱领导的重视,要有专人负责,要有资金的投入,要以老带新扩大绣制队伍。
南汇监狱方面表示,今后,将引导服刑人员在一针一线中打磨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一钩一回中打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进一步为服刑人员刑释回归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