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7日电题:“智胜”先锋——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李阳
新华社记者刘济美、刘艺
(资料图片)
无人机地面方舱空间狭小,以空军航空兵某团无人机大队大队长李阳的身高,站在里面需要弯腰。但当执行任务时,他常常一头扎进方舱就是十几个小时,不舍昼夜。
方寸之间,千里之外。一场多机型合同训练如火如荼,一架战机瞄准目标集群,机腹下数枚火箭弹倾泻而出,击中目标集群。正当大家准备松口气时,无人机打击效果评估情报显示:集群目标并未被完全消灭。
“上级命令,无人机立即补充打击。”李阳坐镇方舱,指挥各席位远程操控无人机由“侦”转“打”,迅速调转航向,重新建立攻击航线,发射导弹精准“补刀”,彻底摧毁目标集群。
“不愧是‘智胜’利刃!”走出方舱,李阳便得到兄弟单位的赞扬。他摆摆手转头通知大队集合:“根据这一次经验,完善无人机全流程使用机制,打一仗进一步。”
2016年,身为“90后”的李阳来到无人机部队。
迭代的作战理念刷新着李阳对战争的认知。“时代在改变,武器装备智能化、无人化是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无人机一定能在未来战场大有作为。”李阳说。
但现实给这个年轻人浇了一盆冷水。
那年,刚刚完成无人机改装的李阳首次参加军兵种联合演练。准备大展拳脚的他,在厚厚一沓行动方案中找了又找,才发现自己的任务是——配合蓝军先期侦察。
演练那几天,别的部队打得红红火火,李阳和战友却坐了“冷板凳”。
要在战场上证明自己,李阳暗下决心:立足最恶劣环境、最复杂条件、最凶悍对手,锤炼打仗硬功夫——
闯理论难关。李阳把厚厚的专业书翻了一遍又一遍,把枯燥的技术参数分成组,完完整整背下来。为了搞清无人机系统原理,他除了学飞行,还学通信、学机务保障……
练火眼金睛。他加大侦察训练难度,积极推动与其他军兵种的地面部队联训。地面,是用尽伪装、隐蔽狡猾的“躲猫猫”;云端,是李阳和战友在规定时间内,根据模糊情报快速揭伪识别。
铸空中利刃。从荒漠到海洋,从固定靶到移动靶,从提前确定目标到临机制定目标,从单次打击单个目标到同时打击多个目标……训练难度不断加大。“他喜欢难为自己,也难为我们。”李阳的搭档邓亚书说,“但就是这样,我们练出了‘一剑封喉’的本领,成为真正的空中利刃。”
李阳所在部队是全军首支察打一体无人机部队,他们前行的每一步都在向“无人区”探索。他说:“我们就是探路先锋。”
一次,李阳奉命执行某项试验任务。受地形和气象影响,对飞机性能把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任务中,他操控飞机爬升到指定高度,优选阵位、细致搜索、锁定目标,抓住转瞬即逝的发射窗口精准命中,创造了在临界条件下实弹打靶的纪录。
多年来,李阳牵头创新了10多套战法,出色完成50余次重大任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召开。代表席上,李阳听到“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时,目光灼灼。
现在,李阳更忙了,他们常年多点多片执行各项任务;参与院校、科研机构的无人作战理论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快无人机飞行员孵化周期……
李阳把这种加速奔跑的感觉形容为:新时代的“推背感”。